“群”,輕飄飄地拋過來,沒錯,一個字。再想想,可不是?這個字像乾坤圈罩住了無邊的世界;像一個小手指,輕巧巧地就把千萬年、千萬人提溜起來了。“群”里乾坤大,“群”里寶藏多。趕緊挖寶吧,考場一片嘁里咔啷的聲音,考生中也形成了這幾個群體(以下僅從立意上分出層次,實際得分還包括題材、表達、書寫等要素):
溫飽型“群”體——記敘成長中跟群體有關的溫情故事,表現(xiàn)對親人、朋友的感恩,成長的快樂與收獲。類似于“我和我的小伙伴們”“有你們真好”“我們集體有力量”。這類文章容易上手,但長著一張大眾臉,識別度不高,有可能“撞衫”甚至“撞臉”,激起閱卷老師賈寶玉式的嘆息——這個妹妹在哪里見過?
小康型“群”體——記敘并思考自己在群里的得與失、角色和位置。比如寫自己從單打獨斗到合作共贏,寫群體從貌合神離到同舟共濟的過程;或者寫自己建群交友、眾籌、做公益的喜怒哀樂,或失敗或成功;類似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我的選擇我的群”“群生活的美麗與哀愁”。跟“溫飽型”相比,它更注重自己“這一個”的獨特體驗,閃爍著個性和時代的光輝。
實際上,所有的作文題都是一個“杯具”,什么造型不重要,關鍵是——裝的是什么(題材)?如何裝(表達)?語文課標對作文除了要求“表達真情實感”,還要求“多角度觀察生活”。譬如看似平淡無味的陽光,架個三棱鏡,不得了,赤橙黃綠青藍紫。同一扇窗戶,有人看到了光禿禿的墻,有人看到了山外青山樓外樓。要學會橫看成林側成峰,前提是不人云亦云,“有話則短,無話則長”(扯到高考作文了,真不是故意的)。于是下面的立意可以有——
大康型“群”體——通過成長的真實體驗,對“群”進行辯證性思考、建設性反思。本想在群里尋找快樂,但充斥的是段子、八卦、游戲;想在群里尋找友誼,但不幸被拉幫結派,甚至遭到欺騙、利用;想在群里尋求真相,但是以訛傳訛,站隊互撕,輿論暴力。群成了繩,成了網(wǎng),成了坑,成了求點贊、求投票的工具。加入一個群是容易的,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群卻不易;羊群效應一直在,真相并不掌握在多數(shù)人手里??梢越Y合自己經(jīng)歷對群進行反思,也可以寫自己對群的主動篩選或改造。類似于“想說愛你不容易”“群,我該如何存在”“我的群我做主”“今夜的寂寞讓我如此美麗”“且行且珍惜”。
俱往矣!結合前兩年的“老人與孩子”“溫馨的設計”,看起來作文題一直是“標新立異二月花”,實質(zhì)“生活恒久遠,一題永流傳”,它們彼此聯(lián)通著生活的脈脈流水。“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葉圣陶語)誠哉斯言!
而在現(xiàn)實中,很多孩子的生活在兩點一線的流水線上被風干了,在“學習之外就是不務正業(yè)”的告誡中干癟了,在“作文不能冒險”的念叨中平庸了,在范文套作中僵化了。“生活即作文”,作文要投入火熱的生活,而應試模式又把孩子往“象牙塔”里拖,這樣的拉鋸有些尷尬。“作文即做人”,如何真誠地生活,做事,做一個積極、善良而能獨立思想的人?后來的考生和老師們,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