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高二作文 >

信不信隨你作文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真假假。我們怕被人愚弄或者甘心被人愚弄,所以不相信很多事實真相。同樣,我們怕被人愚弄或者甘心被人愚弄,所以相信很多聳人聽聞的新聞。由此來看,信與不信,判斷者的心理狀態(tài)是有共同之處的。按照判斷者的心理狀態(tài),我比較習慣的分為兩種:原意相信和不愿意相信,在不愿意相信中包含一種是不得不信,其實心理狀態(tài)還是不愿意相信。這就把信與不信的關(guān)系表達的很明確了。

所以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相信它是真的,有的人不相信它是真的。追其本質(zhì),我認為是取決于人的主觀態(tài)度。信不信這個判斷就是人腦的主觀行為。而事實是真是假,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但這個事實有時是無法來用真與假,對與錯衡量,只是你來選擇信與不信。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

幼年時期,每個人都抱著一顆真誠的心來看待世界,他們看到的多是美好,多是真誠。他們選擇相信自己看到的。父母和老師,就像是他們小時被教育一樣的,教育他們的子女和學生。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不全是美好和善良。于是有了質(zhì)疑,有了懷疑,有了不相信。于是我們開始不信任,然后開始撒謊,為了彌補最初的謊言我們又會繼續(xù)的撒謊。之后就有了欺詐,演繹出更多的犯罪手段。我們是看起來圣明了,好像分辨出了是非曲折,指出了別人的丑陋。可是我們自己也在逐漸的淪陷。無外乎,老子會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我們從孩提時代的,相信任何人,到了現(xiàn)在的有所懷疑。究竟是減少了被欺騙的次數(shù)還是增加了被欺騙的次數(shù)。我無法估計別人,但是我知道我自己。什么都不懂的時候,即使被人騙也不知道自己被人欺騙了。懂得越多就能識破高超的騙局。然后對于任何事都持有懷疑的態(tài)度,不相信自己眼睛看見的。不喜歡被欺騙,不能否認自己也在欺騙著別人。雖然有時是善意的???,居然是披著善意的皮的騙局。

有一種信與不信的判斷,居然還帶著點浪漫的色彩。“你說去哪,就去哪!”這是言情電視劇中老掉牙的臺詞。這是一種信任,即使知道是被欺騙還要選擇信任。這不能證明,事實是正確的,只是有人愿意相信罷了。這時我想即使被欺騙也是甜蜜的。無外乎有人會說,人是感情的動物。

司徒南先生最近又在揭秘偽科學,不能說是最近,是一直。他這種堅持不懈,反而讓我感到不安,不能信任。有人說,有信仰不好嗎?封建迷信害人不淺,這是官話,是口號。就是有人愿意相信迷信。愿意相信常理不可能辦成的事??上攵就侥系米锏暮芏嗳?,擋了別人的財路,也有可能毀滅了別人的精神寄托。真的戳穿了“偽科學”欺騙人的手法,那些原來深信不疑的人,不可能愿意相信,只能是不得不信。到底有沒有超能力的現(xiàn)象我不能妄下定論,我抱懷疑的態(tài)度。我只能說信不信隨你。顯然司徒南是不理解這點的。他以為自己揭穿偽科學就能讓所有人都不再相信迷信。或者他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科學這顆大樹底下好好的乘涼???,我這顆卑劣的心又在揣摩,別人是不是在欺騙我。

為什么會有欺騙的行為出現(xiàn),這個問題有點大,我回答不了。如何既能保持哲人們推崇的人類淳樸德性和不爭不競的秩序,又能滿足人的物質(zhì)欲望,提升人的文化水平,這是至今也沒有答案的。

大多數(shù)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信任,有極少數(shù),或者根本沒有人能做到不去欺騙別人。我知道,有時我說的是公理有可能對方都不會相信。不是他不相信公理,而是他不愿相信我說的話,或者不愿相信這條公理。面對這種不信任你的人的時候,在反思完自己為何如此的不能讓別人信服之后,不用再費口舌。他不是不信而是不愿相信。信不信隨他。

為什么小孩子總能那么真誠呢,因為他們不會用壞的心意去揣測別人的想法。他們愿意相信。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尋找,看到的只可能是善良。即使是罪惡也是善良的。信不信隨你。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