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成見、財富、權勢仿佛是一道無形的屏障,蒙蔽了心靈的眼睛,這時只有放空自己的內心,拋開復雜的世事方能不忘初心,找回自己。
放空內心,保持內心的清白,在“丹青人生”中找到自己。顏料大師仇慶年,經(jīng)歷了辛苦、勞累、骯臟與寂寞的制作過程,盡管顏料是五顏六色的,但他卻懂得放空自我,從而擁有一顆純凈的內心。他即便知道選料和操作十分繁瑣枯燥,卻仍然親自進山挑選最原生態(tài)的礦石材料,對待熔煉、煮煎、烘焙等操作步驟也不曾懈怠。他從未因為自己的貪心與欲望而降低對顏料的要求,也從未在私底下偷工減料。他只是放空了自己的內心,看到了自己最初的追求,他只想傳承好顏料文化,正因為這樣才耐心地親手實踐,專注于每一道工序,最終提升了自己制作顏料的技藝,看見了自己的本心。
放空內心,拋開名利浮華,遠離世事,最終找回本心,悟出道理。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身處在明爭暗斗的朝廷之中,他的內心被這紛雜的世事所蒙蔽。一次偶然,他被貶到荒涼的貴州,官位一落千丈,再無從前爭名逐利的官場,走出了世事紛繁的俗世。王陽明一人坐在寒酸簡陋的草屋下思考著。擺脫名利浮華,他的內心也如同周圍的環(huán)境一般空曠,于是漸漸地在這寂寥無人之境悟出“以知為行,知行合一”成為心學的創(chuàng)始人。此時的他仍然完全放空內心,縱使后來身處險境都不曾背棄自己的本心。從那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本心,便開始統(tǒng)軍征戰(zhàn),平定叛亂,開庭講學,著書立說,終成一代全能大儒。
翻開歷史的長卷,這些智者先賢都在用行動告訴我們:拋開繁雜的世事,放空內心,能找回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