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其中滋味君可曉?實際上,端午不僅僅飄著粽子的清香,還有許多其他的味道,比如……
亭亭玉立,素衣清顏。在一群不起眼的草叢中出類拔萃,赫然立于陌上。她被遠古的神農(nóng)氏帶離了草叢,培之育之,并學會了采日月之精華,擷天地之靈氣,練就了一身百毒不侵的功夫。后懸壺濟世,叩開千家萬戶的門扉,記住太陽的囑托,捎上月亮的問候,將天之無私、地之仁厚奉獻給了人間。
分明是一把綠色的寶劍,渾身發(fā)出寒光,在溪溝邊、池塘旁。這枚漂亮的綠劍為神農(nóng)氏所相中,送給艾,成了艾的心愛之物。艾和菖蒲,就再也沒有分開過。艾宛如一位女俠,菖蒲便成了女俠身邊的佩劍。從此,艾,仗劍走天涯,斬妖除魔。這一黃金搭檔讓端午節(jié)多了一些俠的味道。
于是,尋常百姓家,每到農(nóng)歷五月初五,門懸艾草菖蒲,祛毒驅(qū)邪,來守護人們的健康。于是,江淮人家也有了“端午不戴艾,死在大門外”的民謠。端午的味道中,有一種就是艾草、菖蒲草散發(fā)出來的青草味。
粽子,曾經(jīng)是南方特有的粽葉加糯米蒸出來的食物。據(jù)說粽子是楚人用來祭奠屈原屈大夫的,但總被江中蛟龍偷食了,于是屈原顯靈教人用粽葉包裹,用五色絲線裹粽,由于蛟龍害怕這兩樣東西,也就不敢來偷食了。粽子就這樣從楚國走出,走向全國,從最初是屈原的祭品,成了時下的尋常食品。
時下,國人們過端午節(jié),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好像少了粽子,國人就少了一種心靈的寄托,少了一種精神的傳承。仿佛只有吃了粽子,才能“吃透”屈原的忠貞愛國的精神,只有吃了粽子,才能在國人的心中烙下中國印。于是,端午便有了一縷清清的粽子香,一種濃濃的愛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