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著名華人建筑師,1917年出生于中國蘇州獅子林貝家,為中國銀行創(chuàng)始人貝祖怡之子。17歲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后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筑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筑研究所深造,38歲那年創(chuàng)立貝氏建筑師事務所。迄今為止,他的作品有70余件,包括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巴黎羅浮宮的金字塔、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等。貝聿銘個人曾9次獲美國建筑師學會設計獎及法國建筑學院金獎、日本帝賞獎和普利茲建筑獎,其中普利茲建筑獎相當于諾貝爾獎,是建筑界最高榮譽。業(yè)界評價認為:他擅長表達抽象的力量,在才華變成建筑品質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麗使他的建筑充滿人性的光芒。
違背父命,展現(xiàn)建筑天分
1935年夏天,18歲的貝聿銘高中畢業(yè)了。他就讀的圣約翰中學是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圣約翰大學的預科,他可以直升圣約翰大學。但是他放棄了。父親貝祖詒希望長子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他認為英國的教育不僅嚴格,而且規(guī)范,何況貝祖詒與英商的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的銀行家有密切交往,他自然盼望長子能接自己的班。但是,貝聿銘另有想法。當時,一部由賓·克羅斯比執(zhí)導的《大學幽默》在上海放映,電影以幽默、輕快的手法描述美國大學校園風情,與其它國家的傳統(tǒng)大學氣氛形成明顯反差;另外,父親推薦的幾所學校都沒有建筑設計專業(yè),而當時貝聿銘對建筑設計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回憶說:“我沉醉在建設一幢和飯店一般高的大樓的設想中。當時這種想法對于我就像登月旅行對于今天的小青年一樣令人激動。我斷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貝聿銘選擇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設計專業(yè)。當他把賓大的錄取通知書送到父親面前時,貝祖詒沉默不言。貝聿銘知道,這下子他的父親真的生氣了。
1935年8月13日,貝聿銘在虹口的怡和碼頭搭乘美國“柯立芝總統(tǒng)”號遠洋客輪踏上赴美留學之路。
費城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正處于歷史上美國南方州和北方州分界線“梅森——狄克森線”(Mason-DixonLine)的北邊,南方的種族歧視在這里仍有影響,這使貝聿銘十分惱火;同時,貝聿銘到了賓大后才知道,美國東北部有一個叫常青藤聯(lián)合會(Lvyleague)的大學組織,它是由哈佛、哥倫比亞、耶魯、普林斯頓、布郎、達特芳斯、賓夕法尼亞等8所名牌大學組成的,而賓大在“常青藤”中的地位最低。年輕氣盛的貝聿銘憑著自己的勇氣,找到了在波士頓的麻省理工學院,僅兩個星期后,他就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貝聿銘在藝術和設計上的天賦很快被院長發(fā)現(xiàn),并成為院長最心愛的學生。
畢業(yè)后,貝聿銘在紐約開設了自己的建筑設計事務所,又成立了“貝聿銘設計公司”,專門承擔工程的設計任務。
在美國的許多大城市中,都有貝聿銘的“作品”。他設計的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被譽為美國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還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樓,紐約市的議會中心,也使很多人為之傾倒。費城社交山大樓的設計,使貝聿銘獲得了“人民建筑師”的稱號。
在貝聿銘設計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大廳最令人嘆為觀止。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稱贊說:“這座建筑物不僅是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lián)系的藝術象征。”貝聿銘的作品不僅遍布美國,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國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飯店,也是貝聿銘設計的,它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之大成,設計別具一格。1984年5月間,美國在鳳凰城舉行建筑學會年會,幾百名建筑師和來賓,從500個候選建筑物中選出13個建筑物授予年度榮譽獎,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名列榜上。
人們稱貝聿銘為建筑設計界的“奇才”、“現(xiàn)代派設計大師”,這絕非溢美之詞。懸掛在他辦公室墻上的幅幅獎狀就是最好的證明。美國全國建筑學院繼1979年向貝聿銘頒發(fā)了金質獎章之后,1982年推選他為“最佳大型非居住建筑設計師”。他還獲得了1983年國際普里茲建筑學獎金??偛吭O在紐約的“亞洲協(xié)會”向他頒獎,表彰他為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設計的形式多樣、宏偉壯麗的建筑物,有助于增進美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了解。上海同濟大學授予他“名譽教授”的稱號。
最具爭議性設計,大顯身手成就經典
“巴黎盧浮宮拿破侖廣場的透明金字塔”無疑是貝聿銘最具爭議性的設計。但一九八八年,他卻在新建成的金字塔內獲密特朗總統(tǒng)頒發(fā)的榮譽勛章。后來,金字塔和埃菲爾鐵塔一樣,成為巴黎的標志。
貝聿銘對法國最偉大的園林建筑師安德萊·勒諾特爾的作品進行研究,并在盧浮宮一帶不斷地來回走動。最后,一個令人滿意的方案終于浮現(xiàn)在他的腦海中。他說:“要不是那幾個月對問題進行了研究,我就不會接受這個項目。我的出的結論是,這個項目必須得做,而且我有能力做這個項目。”貝聿銘第四次來巴黎時對密特朗和蘭講述了他的構思。他說:“當時我腦子里還沒有金字塔,但有一點很明顯,新盧浮宮的重心必須是拿破侖庭院。”仔細分析一下,密特朗選擇貝聿銘確實令人困惑。眾所周知,巴黎人對外國人插手做事本來就滿腹狐疑,更別提讓一位紐約人來修整他們的國家珍寶館了。而一個公開批評美國的文化“帝國主義”行徑的社會黨政府居然聘用一位美國建筑師擔負一項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國家級使命,這件事本身太具諷刺意味。人們自然不會對此置若罔聞。看起來,密特朗的選擇幾乎是注定要招致廣泛的抱怨。從一開始,密特朗和貝聿銘似乎就是一種危險的聯(lián)合。
一時間,對貝聿銘進行攻擊成了轟轟烈烈的要事,其帶頭人就是一群頭銜各異的歷史學家和政客,還有與此事毫不相干的自我命名的各種委員會。反金字塔派團結在“巴黎不要金字塔”和“不許干涉盧浮宮”等口號下。每天,巴黎人都不甘落后,以佩戴上面寫有“為什么要造金字塔?”字樣的圓形小徽章表示他們的不滿。貝聿銘的女兒貝蓮(音譯)看到,他們在街上走路時,女人們朝他父親的腳上吐唾沫。“我剛張開嘴,”她說,“想回敬她們幾句話,卻看到父親很鎮(zhèn)定。他的態(tài)度是,咧嘴笑笑,忍著點。他在一場令人極其不快的會談或記者招待會結束后,只是輕輕地笑笑;他會說‘那可真棘手’。”無孔不入的法國報紙興高采烈地記錄下被它們稱為“金字塔戰(zhàn)役”的這場建筑論爭的每一個新動態(tài)。這個名稱的出典是拿破侖的埃及戰(zhàn)役。但法國報紙援引它是為了諷刺挖苦貝聿銘的設想。諷刺性周刊《鴨鳴報》在“密特朗姆西一世和他的金字塔”的通欄大字標題下編撰了一則挖苦總統(tǒng)的故事。
“金字塔戰(zhàn)役”絕不僅是圍繞盧浮宮進行的一場無關緊要的小爭執(zhí);它成了與法國文化的未來直接相關聯(lián)的哲學大爭辯。作為代表法國光輝歷史的建筑物和法國革命后該國文化的樞紐,盧浮宮肩負著比任何可比照的美國建筑物都要深沉的象征意義。盧浮宮的歷史大體上就是法國的歷史。同時,貝聿銘也卷入了一場政治權力的爭斗。在野的保守黨把執(zhí)政的社會黨視作自然秩序的可怕的扭曲者。他們抓住金字塔不放,并借此公開詆毀其擔任總統(tǒng)職務的庇護人,唆使民心偏離后者的各項社會黨規(guī)劃。所以,貝聿銘的金字塔成了法國政治拉鋸戰(zhàn)的支點。
胸有成竹的貝聿銘為使自己穩(wěn)操勝券,就決定在密特朗的反對者中找一位同盟——一個原本可以通過詆毀金字塔獲取政治資本卻情愿抵制這種誘惑的保守黨成員。這個人就是巴黎市市長雅克·希拉克。貝聿銘在位于馬提農飯店的市長辦公室拜訪了希拉克,并且投其所好,大談城市規(guī)劃。貝聿銘向希拉克保證,要給盧浮宮動手術,使它和巴黎市重新統(tǒng)一成一體。希拉克表示了。他告訴新聞界,他“并不仇視”貝聿銘的項目。私下里希拉克卻告訴貝聿銘:“從城市規(guī)劃的觀點看,這個項目幾乎是十全十美。”“對于我們來說,那是一次具有紀念意義的勝利”,貝聿銘說,“那是綠燈。從那時起這個項目就像法國人說的那樣勢在必行了。”在1985年春天,身穿藍色工裝的工人們在高大的描繪得十分亮麗的木擋板后面破土動工,六輛裝點著紅、白兩色旗幟的起重機也開進了工地。在公眾心目中威望的下降威脅著大盧浮宮修復工程。假如保守派在1986年的國會大選中贏得控制地位,他們就能置貝聿銘的規(guī)劃于死地或者大幅度修改他的規(guī)劃。如果在密特朗參加1988年度的重新競選之前,金字塔仍然未能竣工,那么密特朗也許會在迫不得已中把揭幕式上剪斷三色彩帶的榮譽移交給他的繼任。為了保證密特朗能為他最珍視的項目剪彩,貝聿銘的工作組把活動房屋搬到工地上,每周工作七天,每天日夜不停地干活,以便在1986年4月底之前完成挖土工作。
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在1986年的大選中保守黨又一次在國會中獲得微弱多數(shù),迫使密特朗破例任命其長時間的政治對手雅克·希拉克擔任總理。就這樣,密特朗在第一個任期還剩下兩年的時候進入了被人們含糊其詞地稱為聯(lián)合的岌岌可危的權力分享體系。
在1988年3月4日,在距離總統(tǒng)選舉還有兩個月的時候,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內舉行典禮,授予貝聿銘榮譽勛章。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那種別扭的權力分享體系助了密特朗一臂之力,使他能夠超然于各種爭論之外。而希拉克卻要對付各種令人頭痛的日常難題。1988年選舉臨近時,密特朗前景看好。這位總統(tǒng)把激進的主張轉換成中庸的實用主義,就此挽回了他在公眾中的威望,也因此保住了他的總統(tǒng)寶座。這是現(xiàn)代法國政治舞臺上最令人叫絕的復辟之一。在一個任期快要結束時,密特朗已經獲得了“偉人”的至高無上的神秘色彩,雖然他在其早期職業(yè)生涯中曾對皇權獨裁主義大加攻擊。在選舉那天,密特朗和往常一樣退避到勃艮第的一家小酒店等待選舉揭曉。當結果表明密特朗大獲全勝時,酒店老板帶著他自己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走進餐廳——那是一個冠以小巧的金字塔復制品的蛋糕。金字塔已成了密特朗在政治上東山再起的象征。
盡管離正式的總統(tǒng)就職儀式還有八個月時間,可庭院和金字塔——盧浮宮嶄新面貌的象征——已經在1988年7月3日那天全部竣工,向世人展示了它們的風采。貝聿銘以超人的智慧完成這個復雜的設計任務,也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天才。
建筑就像凝固的詩與畫,建筑的每一根線條中又流淌著美妙的旋律,所以人們稱建筑是大地上的藝術。古往今來,我們的世界上留下了無數(shù)令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的建筑藝術精品,它們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而聲名不朽。在這些大師之中,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占據了一席之地,他堪稱20世紀成就最高的建筑藝術大師。